中医概论
最新公告
医学动态
中医概论
骨骼经络图

全了!十大补气穴位和十大补血穴位都在这里

发布日期:2020-05-23 来源: 松易堂学苑 浏览:1233 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,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。”气血才是生命的根本,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而运行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
气是什么






   从中医学上讲,气是构成人体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。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,又是人体脏腑、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。这里的“气”都是看不见、摸不到的。有的人受了重伤,旁人会探一探他的鼻息,如果“没气了”,就表明这个人没有生命了。常言道:“人活一口气”,也常形容人活着为了“争一口气”,这些都是我们要讲的“气”。


   气的来源很多,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、来自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,通过肺、脾、胃、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。气在人体内是不断运动的,不断出入、升降于各个脏腑、孔窍之间。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需要通过气的运动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;人体新陈代谢之后形成的废物、水液等变成汗、尿、便等排出体外,这一过程也依赖于气的作用。


   气的不足称为气虚,由先天稟赋不足,或后天失于调养,或久病耗损所致。气不足则其推动、营养、防御等功能减弱。

1.jpg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血是什么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血,即血液,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含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,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。血主于心,藏于肝,统于脾,布于肺,根于肾,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,营运不息,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。我们摄入的营养物质都依赖于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,所以脂肪、肌肉等的形成都依赖于血的灌溉与濡养作用。现实中,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长得白白胖胖的,就证明这类人的饮食质量很好,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。


   血虚又称血液不足。造成血虚的原因有生化乏源、失血过多、久病耗损等。

2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血为气之母,气为血之帅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气和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,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。两者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。气和血一阴一阳,气无形而动,属阳;

血有形而静,属阴。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,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。气是人体的动力,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,二者关系密切,不可须臾相离,乃阴阳互根、自然之理。


   中医有“血为气之母,气为血之帅”之说,气与血一向是焦不离孟的关系。血若无气的统率和推动,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;气若无血作为基础,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。气虚,人就会疲乏无力、气短懒言、食欲不振、头晕目眩、面色苍白;血虚,人就会心悸失眠、形体消瘦、皮肤干燥、面色萎黄。


   气血两虚是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。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、气血两伤所致。或先有失血,气随血耗;或先因气虚,血化生障碍而日渐衰少,从而形成气血两虚。



   中医治病需“求之根本”,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,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,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。气虚补气、血虚补血,即是气血亏虚时的主要治疗原则。


   如何 “补”呢?补法又称为补益法,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,以益气强筋、补精益血,消除虚弱症候的治疗方法。补气适用于脾肺气虚、倦怠乏力、少气不足以息、自汗、脉虚大等症;补血适用于血虚或失血。

3.jpg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中国人的气血,用中国式的方法来补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   和西医比起来,中医对生命有其独特的认识,那就是经络和穴位。经络内连五脏六腑,外连四肢百骸;穴位(腧穴)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,也是邪气所克之处。当脏腑有疾病或邪气侵犯人体引起气血功能失调时,也会在相应的腧穴上出现病理反应。


   穴位不仅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,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距离脏腑、器官的病症。运用针刺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、按摩等方法刺激作用于腧穴,可以达到疏通气血、调和阴阳、通畅真元、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。


   人体上的穴位有很多,功效各不相同。我简单总结了 10个常用于补气的穴位和10个常用于补血的穴位,需要时进行按摩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,病时可治疗,无病能保健。掌握了这些穴位,胜过医生开药方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人体 10大补气穴位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4.jpg

脾俞穴


归经:足太阳膀胱经。


位置:人体的背部,第11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两指宽处。


作用:外散脾脏湿热之气。


足三里


归经:足阳明胃经。


位置:在小腿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(中指)。


作用: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、健脾和胃、祛病延年。

5.jpg



膻中


归经:任脉。


位置:位于胸部,当前正中线上,平第4肋间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


作用:集心包经气血,可以缓解气滞、气逆之心肺胃病、乳病。


关元


归经:任脉。


位置:在下腹部,肚脐直下3寸。


作用:补摄下焦元气,扶助机体元阴元阳。


气海


归经:任脉。


位置:前正中线上,脐中下1.5寸。


作用:温阳益气、化湿气、扶正固本、培元补虚。

6.jpg



涌泉


归经:足少明肾经。


位置: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笫2、 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处。


作用:益精补肾、滋养五脏六腑。

7.jpg



太溪


归经:足少阴肾经。


位置: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

作用:滋肾阴、补肾气、壮肾阳、理胞宫。


百会


归经:督脉。


位置: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。


作用:醒脑开窍、安神定志、升阳举陷、通督定痫。

8.jpg



肺俞


归经:足太阳膀胱经。


位置:在背部,笫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
作用:调补肺气、补虚清热。


悬钟


归经:足少阳胆经。


位置:位于小腿外侧,在外踝尖上3寸,腓骨前缘。


作用:泄胆火、淸髓热、舒筋脉,平肝息风,舒肝益肾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人体 10大补血穴位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9.jpg

血海


归经:足太阴脾经。


位置: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


作用:运化脾血,引血归经。


天枢


归经:足阳明胃经。


位置:在肚脐左右2寸的地方。


作用:疏调肠腑、理气行滞、消食。

10.jpg



三阴交


归经:足太阴脾经。


位置:在小腿内侧,足踝骨的最高点上3寸处。


作用:调和气血,补肾养肝。


隐白


归经:足太阴脾经。


位置:在足大趾的内侧,趾甲旁边0.1寸的位置。


作用:调经统血、健脾回阳。

11.jpg



髀关


归经:足阳明胃经。


位置:在大腿前面,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,屈髋时,平会阴,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。


作用:理气和胃、健脾除湿、固化脾土。


下关


归经:足阳明胃经。


位置:在面部,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。


作用:通经利窍、舒经活血、促进新陈代谢。

12.jpg



期门


归经:足厥阴肝经。


位置:该穴位于胸部,当乳头直下,第6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。

作用:健脾疏肝、理气活血。



归经:足太阴脾经。


位置: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,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。


作用:协调五脏,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。


说明:足三里、关元两穴补气、补血功效兼有,此处不再重复列出。




另外一种补气血的方法




      我再向大家推荐一种补气血的方法一一泡脚。俗话说,人老脚先老。脚被称为人的“第二颗心脏”,要想身体好,应该时刻保护我们的脚。我们都知道“病从寒中来”,尤其对于女性来讲,很多妇科疾病都由体寒引起。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,使她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气血两虚的问题。泡脚是调整气血虚和体寒等问题的最好方法,长期坚持泡脚,身体会更好。


      肝与肾有精血同源的关系。肝藏血、肾藏精,而精和血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。在肾经的活跃期(下午5: 00〜下午7: 00)泡脚,可以疏通肾经,促进肾藏精的功能。肝经的活跃时段是凌晨1: 00〜凌晨3: 00,傍晚泡脚之后,肾贮存足够的精华物质,会使肝充分发挥藏血的功能。肝和肾的功能正常,人的睡眠自然好,身体自然棒。


      一般情况下,泡脚泡到全身发热、微微出汗的程度就可以了。如果在泡脚后出现上半身不出汗、下半身出汗的情况,说明肾寒。这时可以边泡脚,边喝姜糖水或热开水。有的人泡脚后上半身发热出汗、下半身不出汗,这则是气虚的表现。对于血虚的人来说,坚持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也是个非常好的方法。


      人体的皮肤既是保卫身体的屏障,又可以吸收药物的药性。当双脚泡在充满药物的热水中时,药力可以借助水的热力进入身体。根据自己的体质,我们可以配合适当的中药来泡脚,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、全面地调理身体的气血。


      一般来说,容易便秘的人可以在泡脚的水里放1〜2勺食盐。水温不要太烫,40°C〜50°C的水就可以了。大约 泡20分钟后,用毛巾把脚擦干包起来。这样泡脚不仅有明显的通便效果,而且还可以消除疲劳、帮助睡眠。


      脚臭的人可以在泡脚的水里面放点儿醋,不仅可以除脚臭、治脚气,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祛除风湿。


      在泡脚的水里加入生姜、陈皮和薄荷,可以暖脾胃、祛湿邪。泡脚的水中放花椒,可以除臭祛湿、利气行水,扶助阳气。


      痛经是体寒和气滞血瘀引起的,可以选用白芍、益母草和当归来泡脚。坚持用这个办法泡脚,还可以使皮肤白皙红润,对改善女性朋友手脚冰凉的问题也很有效果。


      有风湿骨痛、怕冷怕凉的朋友,可以选用有温通功用的干姜泡脚。


      患糖尿病的朋友则可以用黄芪10克、透骨草10克、伸筋草10克、花椒6克泡脚,有降糖的保健作用。


泡脚的好处非常多,但是在泡脚的时候也有四个忌讳:




      一忌饭后泡脚或者空腹泡脚;


      二忌水温过高;


      三忌泡脚时间过长;


      四忌自作主张、乱放中药。


      另外,处于经期或妊娠期的妇女不要泡脚,身体有出血症状的病人也不要泡脚。


      健康始于足下,泡脚的关键在于坚持。有的人三分钟热度,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厌倦了,这样永远不会感受到泡脚的功效。无论是有规律的饮食,还是有规律的运动,只要坚持,健康就会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步。